:::  
學者專家著作

「轉型正義經驗比較國際研討會」學者專家論文

張貼日期:2007/8/27

國際研討會簡介

轉型正義作為一種新興民主社會所追求的重要價值,其扮演與民主化交互影響的關鍵角色,已在回顧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時得到印證。當一個社會試圖擺脫舊體制、舊思維,轉向擁抱諸多民主價值時,首當其衝的重要課題,往往是古典希臘哲學的古老命題,也就是正義。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轉型正義的成敗將深刻影響民主化的進程與品質,而民主化的歷程也將大大指引出各項轉型正義議題的推動路徑與程度。其間或許有其他重要變數參與其中,譬如政權轉移的路徑、政治菁英的盤算、文明的差異性、國族議題的比重及國際現勢的影響等等,當面臨轉型期各種必要改革時,是否能堅持落實民主價值,仍將取決於社會的運作邏輯是否符合正義。

譬如,波蘭的民主化所採取的是一種妥協式轉型,早自共黨主政時代開始即展開了與改革派的各項談判,而改革派上台後也選擇延續這樣的協商模式,在全面改革中盡力維持穩定。以妥協換取穩定的代價,是在處分前執政黨的黨產問題時,即便早早立下了特別法,仍在調查與收回的過程中遭遇了承繼黨產的轉型政黨的杯葛,其結果就是政府的相關執法結果遭到社會質疑,迄今仍是輿論關注的議題。

比起波蘭,立陶宛的意識型態與國族認同受到更多來自鄰近大國俄羅斯的影響,其民主化與轉型正義顯得更形複雜。改革的對象除了過去的共黨遺緒,也將觸及伴隨而來的俄羅斯色彩,立陶宛因此顯得更加小心翼翼與追求穩定,鄰國的愛沙尼亞甚至在追求轉型的過程中,在國內外均掀起激烈的爭論。

蒙古國雖然同樣深受鄰近大國影響,卻得利於大國間的作用力相互抵銷,相關議題的推動因而單純化,並與民主化中的自由市場發展需求合流,以私有化議題取代了還產於民的掙扎。

也有前威權政黨自行擔負起推動轉型正義的例子。東德政府在與西德統一前,自行倡議發起了黨產調查委員會,其成員更在兩德統一後持續協助聯邦政府的各項清查工作,其中包括前共黨的黨產問題及特務機關對人權的侵害等。由於政治人物的價值領導起了關鍵作用,使得德國社會能夠以更堅實的民主信仰,去承載更大的問題,比如消化兩德的差異性與接軌歐盟等。雖然包含了更多政治行動者的計算,匈牙利擁有類似的發展,前共黨選擇以舉辦公投的方式決定黨產的歸屬,社會得以進一步討論多元社會的自我認同及全球化下政經改革等,那正是要解決匈牙利在劇烈政治發展中,意外出現地經濟階層流動僵固性。

台灣所應處理的問題幾乎包含上述所有,但卻遲至政經轉型達一定程度後才展開。轉型動能大幅降低的台灣,在社會轉型上顯得遲緩,互持不同看法的人時將問題連結至其他更多的問題,如國族、大國影響與國際現勢等,使得問題的討論無法取得進展,各項改革也常常使社會面臨民主與正義的信仰考驗。

幸運的是,正由於有其他經驗的佐證,我們得以嘗試將複雜的干擾因素排除,重新關注轉型正義與民主化的重要關連。如何使社會真正擁抱正義,並協助各項改革的落實,將決定下一階段的民主進程。

(本資料由台灣智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