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監察院調查報告
  • 三中特區
  • 國際媒體報導
:::
瀏覽路徑: 首頁向右箭頭相關報導
  • 回上一頁
  • 友善列印
 
相關報導

(社論)黨產黨資的凱因斯法則(2000/01/08)

張貼日期:2000/1/8

  在連戰提出「政黨黨產信託、政黨停止營利」的政見宣示之後,民意調查的反應卻頗令國民黨尷尬。依據一項民調統計,「非常贊成」或「贊成」連戰對黨產主張的民眾達百分之六十四,但是對於執政黨此項宣示的貫徹執行「非常有信心」或「有信心」的民眾,卻不及二成八。另一項調查則顯示,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連戰的主張」只不過是選舉口號而已,更有高達五成五的受訪者認為這項主張一定跳票。這中間的差距,正反映民眾對國民黨的改革宣示有信心危機。人民質疑國民黨的改革決心,一方面當然反映他們的主觀疑慮,另一方面,卻也呈現出人民對大環境的客觀評估。

  如果國民黨的理想宣示與政治現實相距太遠,則民眾對執政黨的宣示難有信心,其實是意料中事。那麼,使改革口號難以實現的「政治現實」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用一個經濟學的實例,即能清楚地描繪出來。在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德國、奧國等若干中歐國家均發生嚴重的惡性物價膨脹。所謂「惡性」物價膨脹,是指當時的物價上漲率每年動輒達幾萬倍,於是社會動盪不安,經濟秩序極為混亂。台灣在二次大戰之後,也曾經發生惡性物價膨脹,規模與期間雖不若當年德、奧諸國,但每年數十倍的物價上漲率,也已經使得民怨沸騰,而使執政當局難以招架。早先的經濟學者研究這些國家的惡性物價膨脹時,都發現物價上漲與政府貨幣供給量呈同步成長。許多膚淺的經濟學家即據此推論:抑制物價膨脹最好的策略,就是抑制貨幣供給。但是後來若干學者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雖然貨幣供給的增加是物價膨脹的表象原因,其實卻不是問題真正的癥結。

  以德國為例,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生凋敝,外債負擔沈重,政府稅收實不足以因應鉅大的政府需求,故不得不以增發貨幣因應局勢。二次大戰後台灣的情況也非常類似;當年政府為了因應中國大陸部份地區的內戰需求,也不得不以「印鈔票」來支應不足的政府稅收。

  所以,物價膨脹背後真正的原因,不在於貨幣發行量的增減,而在於政府財政支出需索的多寡。亦即,唯有減少政府需求,才是根除惡性物價膨脹的治本之道。如果以這些前例類比思考,分析國民黨的黨資與黨產,則我們更能看清楚民眾信心危機的癥結。執政黨龐大的黨營事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為該黨提供龐大的運轉資金。

  為什麼在野黨年支出僅僅數億元,但執政黨每年卻有以百億計的資金需求呢?這個問題,其實國民黨的高級黨工自己都做了答覆。數年前美國時代雜誌報導國民黨奇特的黨營事業時,國民黨財委會黨職人員指出,選舉時「用錢動員民眾」,確實是該黨資金需求之大宗。如果執政黨仍然依賴黑金式的選舉模式、仍然迷信「用錢動員選民」的神效,則其經費需求就不可能減少。而若是該黨在這方面的經費需求依舊,則其對黨資黨產這隻「金雞母」的仰賴就不可能斷絕。

  因此,龐大的黨資黨產只是執政黨醜陋的表象;黑金式的基層選舉動員模式,其實才是罪惡的真正根源。

  由以上分析可知,龐大的黨資黨產是支援黑金政治與樁腳賄選之所必需,但它只是汙濁政治的重大助力與「養分」,而不是原因。只要政黨依舊汙濁,選舉依舊骯髒,則執政黨對黨資黨產的「依賴」即屬必要,想縮減亦不可能。這種情形恰與德奧諸國當年在財政支出壓力下大量增發貨幣一般,實乃「不得不然」爾。國民黨不去積極檢討現在極為嚴重的黑金問題與賄選政治,卻要以黨產信託等「宣示」去澄清政治,確實是本末倒置,也難怪民眾對此項宣示不具信心。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曾以「小偷理論」比喻國民黨打算將黨產付諸信託一事,謂偷來的財富不可能因存交銀行保管即變為合法。這句話同樣道出如今部分民眾的心理,即國民黨的做法乃治標不治本,形式上虛幌一招而已;如今已有許多民眾在質疑,即使將黨產交付信託,就政治正義而言,難道國人即能容許黨產「就地合法」嗎?甚至說得更清楚一點,如今國民黨逐步透露的信託策略,包括是否由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中華開發受託處理黨資等,都仍處於同樣的「共犯結構」之內,這不是連形式上的誠意也令人懷疑嗎?執政黨一夕之間由黨產操盤者宣稱將轉變為黨產終結者,看起來似是要放棄他們的既得利益;但民眾旁觀皆心知肚明,若要執政黨改變它利用「金雞金蛋」所建構的汙濁政治,恐怕仍是困難重重。

  我們在前文中以惡性物價膨脹的經濟實例做說明,現在也許能以經濟學泰斗凱因斯的一句話做為結束的警語。凱氏指出,「改變既得利益(vested interest)容易,改變既有觀念(vested ideas)困難」;旨哉斯言。

跳至螢幕最上方